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Venetian Macao Casino(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我在文学之路上下求索,他在艺术海洋遨游远行。而今叫人惊叹的是,他奔驰与绽放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显然,他已走得更高更广更远。生命中的万千景象,焕然光彩,如同他笔下绘声绘色的画作,铺陈出天地间最为真实的视觉盛宴,繁富多姿,境界壮阔,以至成为一种风神骨气,连同其经历和故事,站成一道最光华的风景。于是,素来欣赏美与真实的我,很想沿着自己的思路,通过酝酿以文字来阐释或谈论些许感想,但我必须做足功课,方能透过岁月的斑斓,发现异常闪亮的光泽。当我想到并写下这个题目,纯粹是出自本能的反应,那是我沉浸于特定的艺术氛围时自动跳出来的。诚然,要完成好这个题目绝非易事。因为自从徐里拜中国当代传统书画功力深厚的名家吴悦石为师之后,他“从研习传统书法起笔,在山水、人物和花鸟次第展开,由此在短短十余年时间较完整地研习了中国传统画学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中青年油画阵营里不多见的对中国画学精习而深悟的个案。”①由于才思敏捷,勤力耕耘,加上禀性天赋使然,徐里先生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转向于他提出的“写意油画”,并在步步为营中进行大胆探索,研练朱墨,潜心作画,于是崭露头角,继而迅即艺海生辉,蜚声寰宇,气势如虹。关于徐里先生的评论文章,中国艺术界已有部分学者方家纷纷撰文赋予高度评价。艺术界大腕范迪安先生曾欣然撰文《接近本原——徐里油画评论》发表宏论高见:“徐里的油画兼有高贵的朴质和典雅的粗犷,我认为是一种很具有东方艺术神韵的样式。他以雪域为主题,从创作的艰辛中获得了丰收的甘美,更重要的是他在诚恳与实实在在地接近现实的本质之时,接近了艺术的本原。”②实话实说,我想表达的,他们可能都说出来了;我尚未想到的,他们可能已说得很透彻。毕竟我只是艺术界的“票友”,着实有点手足无措。纵然思绪万千,怎奈崔颢们题诗在上头,在下只能望壁兴叹了。然而,面对这样一位“诚恳而实实在在”的艺术家,料艺术家见我应如是。
纵观徐里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艺术创作始终以“中国精神”为内核,在技法与审美上实现了中西艺术语言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自觉地把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加以巧妙浑融,并在不断突破中卓然而立,特别是他最擅长的拿手好戏——写意油画。诚然,他的作品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制,也非对西方艺术的生硬模仿,而是通过“意象性”的提炼,构建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独特风格体系。这种自带光谱的创新型实践,在艺术史上甚为鲜见。因此,要了解、鉴赏和把握徐里的绘画艺术,唯有结合其“写意油画”的艺术探索,从技法融合、文化意蕴及审美突破等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其一,中西技法的交融与突破。徐里的油画以西方印象派的色彩表现为基础,却灵动融入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吉祥雪域》《悠远的辉煌》等系列作品中,他以油彩的厚重肌理展现高原的苍茫,又以水墨般的流动笔触勾勒云雾的氤氲,形成“色墨共生”的视觉效果。这种“以油彩写意”的尝试,不仅打破了传统油画的写实框架,更赋予画面以东方美学的空灵意境。《碧波》(2007)这幅画给人的强烈印象是将水墨之韵律化作斑斓的油彩。画面摒弃焦点透视,取法中国山水“平远”构图,湖面以宽刷薄涂营造氤氲水汽,而涟漪线条则如行草运笔,提按流转间似见书法飞白。冷暖灰调的交融,既呼应水墨“墨分五色”的层次,又通过油彩肌理表现波光的物质感。作家荆歌评其“在油彩厚重笔触下,蕴含柔软平静与辽阔慈悲”。应该说,此幅画在美学上是以油彩之“实”写东方之“虚”,借“水光潋滟”来演绎东西方美学的共振。同时,在色墨交响中抵达“心游物外”的诗性禅境。返观其中国画创作则反其道而行之,将碑派书法的雄浑笔力注入水墨,如《千里江山图》以金石般的方折线条刻画山石嶙峋,又以泼墨渲染云气磅礴,在刚柔并济中展现出一种骨力,一种力道。
其二,抽象与具象的互为镜像。徐里的抽象语言并非西方现代主义的纯粹形式游戏,而是植根于中国哲学的“似与不似”之境。在西藏题材作品中,服饰的繁复纹样被提炼为流动的色块,宗教符号转化为几何化的象征图形,既保留了物象的辨识度,又通过朦胧的意境引发观者对生命与信仰的哲思。“同时,他在不同的画作中赋予不同的色调,有的布满深红;有的弥漫微茫的冷灰;有的以吉祥金色熏染全幅。这种五调色彩,形成一种过滤了的色彩空间,凸现了每幅画所要展示的意蕴”③。在《荷塘》(2005)这幅画作中,以书法笔性解构油画物象,与传统中国画的荷花不尽相同。荷叶以侧锋刮擦,形成墨韵般的肌理斑驳;荷杆如魏碑竖笔,刚挺醒目。尤为精妙者,是水面以灰白油彩“飞白”笔法书写,似无形之水波却气韵流动。画家巧妙地将“写意花鸟”的笔墨程式,转化为油彩的语言律动;荷叶的块面感固然以油彩呈现,但其筋骨神采皆由“线意识”挈领。有学者认为,此类作品“油画味淡而中国魂浓”。究其原因,在于书意线质突破物形的枷锁,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已超越物象叙事,让文人雅趣与现代抽象互为贯通。诚如艺术大师齐白石所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徐里以抽象手法重构现实,让呈现的画面成为连接具象世界与精神宇宙的桥梁。
其三,笔墨秩序与视觉张力的旋舞。徐里的写意油画之所以别出心裁,常常通过以油彩当墨色挥洒烟云。进一步说,其作品往往以浓重的笔墨构建起强烈的视觉韵律。在山水画中,披麻皴与散锋皴的交错运用,形成山体的肌理节奏;在人物画里,钟馗虬曲的须发以碑学笔法疾书,线条如刀刻斧凿般充满力量。这种“霸悍而不失儒雅”的笔墨气质,既承续了吴昌硕、齐白石的写意传统,又通过油画刀法的介入,构成为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并在镕铸新肌中创造出兼具传统文人画气韵与现代艺术质感的独特语汇。例如,徐里笔端律动的《雪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驻足观赏整幅画,隐约可见画家着意以碑学书法的刚健笔墨重构油画语言,扑面而来的是高远空阔的气象。画面上山石轮廓如篆刻刀劈斧斫,苍劲的墨色线条在冷灰基调中铮铮而立。与其说是打破传统油画对光影的依赖,毋宁说是以“骨法用笔”赋予冰雪天地以金石气息。近景山体交叠的构图,呈现的是线与面的抽象化,而留白处则似未融积雪,视觉张力与笔墨秩序的旋舞,于荒野中依稀透析出空茫之境,一种雪后澄澈孤高的精神品格跃然于画布之上。此画作之所以吸人眼球,令人喝彩,贵在于画家以过人胆魄,将中国山水的“神骨论”融入油彩,用笔锋骨力铸雪魂。可以断言,这是当代中国画家果敢以书意以墨舞进入油画以造境的成功尝试。
在他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写意油画作品中,大多以中西技法的创新融合、诗性审美的意境营造和超现实的人文意蕴来加以灵活架构,让笔墨色彩听从画家主体的呼唤,既承继文人画“意在笔先”的艺术哲学,又赋予油画以东方含蓄的韵律美。对此,美术评论家尚辉经过一番论证后认为:“徐里的意象油画是真正把中国文化精神与书画创作方法转用于油画的艺术探索。他的这种意象油画是在刘海粟、董希文、罗工柳、吴冠中、朱乃正等之后,再度把笔意墨韵嫁接到油画里进行中国文化性探索的创作。以文化物的儒雅,以笔写意的品格,以虚超实的境界,或许也成为徐里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对意象文心的诗性最完整,也是最饱满的个性创造。”④如此见地,颇具说服力。笔者深以为然。起码有三大依据或理由足以证明:
一者,“油画民族化”的理论实践。徐里提出“用油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理念,在《大江东去》等作品中,他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并置,以书法线条解构油彩的块面结构,使黄河激流呈现出“飞白”笔意般的奔腾之势。这种探索打破了百年来“以西改中”的单向路径,建立起“以中化西”的新范式,为油画本土化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案例。《江南遗梦》不仅是技法跨界的大胆实验,更以梦境为桥,将中国山水精神注入油画血脉,在“色彩的浓度与质感的融合”中,让遗失的江南在超现实诗境中重生,印证了徐里所言:“画出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追求,才是油画的东方灵魂。”
在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探索“油画民族化”的漫长征程中,从林风眠的抒情诗意,到吴冠中的形式韵律,再到徐里的“写意油画”,其间的探索路径益发清晰可辨。徐里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自觉的理论构建,将这一探索推向了某种新高度。他并非简单地给油画披上“中国化”的外衣,而是在精神内核与形式语言上实现了有效的转化与创新,为中国油画乃至世界艺术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这种在艺术语言本体论上的突破,奠定了其作品在艺术史坐标中绕不过去的位置。
于是,他从驰誉中外的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艺术家身上发现,这些前辈艺术大师,“其人其作似中西文化巧妙结合,融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审美于一身,汇透视、造型、写意、境界于一处,别具特色。”经过一番潜心探研,他有意识地把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观察方法与准则,融入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冀望借助现实生活元素表现心中的物象,在天人合一中重建当代艺术的文化坐标。在他看来,“油画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但不局限于表面,最核心的要求体现在如何围绕中国精神、中国境界和中国气派进行研究、探索与创造。”⑤无庸讳言,在全球化语境下,徐里的艺术探索为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多重启示,其绘画艺术价值不仅在于技法创新,更在于文化立场的自觉与艺术哲思的深度。
首先,是传统文脉的创造性转化。徐里拒绝将传统视为封闭的遗产,而是以“打进去再打出来”的态度进行活化。在《江天胜览图卷》中,他既运用传统皴法勾画山石,又借鉴塞尚的几何构成重组空间,使古典山水获得了现代性的形式表达。这种“古法今用”的实践,证明传统并非创新的对立面,而是可被重新编码的文化基因库。因此,他不断将传统中国书画元素植入油画进行深层探索与革新,尤其是将文人山水画的意象观照与写意笔墨同油彩的异质同构转换,用以“探求油画文心意写的鲜明中国精神”(尚辉语)。
其次,是艺术本体的哲学升华。徐里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艺术何为”的终极追问。在西藏组画中,朝圣者与苍穹的构图关系暗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永恒的辉煌》通过水墨的灰度层次演绎时间流逝,使物质性的笔墨升华为形而上的生命沉思。这种将艺术实践与哲学思辨深度融合的特质,使其作品超越了视觉愉悦的层面,成为观照存在本质的精神镜鉴。《梦里家山》系列(2012)以双联巨幅构建精神性山水史诗。画面取“高远”之势,如俯仰天地见苍茫宇宙。在大地之上,山脉如铁铸巨龙盘亘,笔触如篆籀般浑厚凝重;山脊肌理以刀代笔反复塑形,形成青铜器般的文明质感。而山脚水渚则以薄彩轻勾,点缀微型亭树,在宏大与精微的张力中暗喻天人关系。此作直追北宋山水的宇宙意识,摆脱实景的简单摹写,以油彩的厚重体量来诠释“天地人神”四维对话,堪称商业化时代对“澄怀观道”的终极叩问。
徐里的艺术探索与实践证明:油画民族化绝非简单题材移植,完全可以通过笔性转换(如书法入画)、空间重构(如散点透视)、色彩主观化(类水墨灰调)等方法实现文化基因的深层转译。或以“线骨墨韵”破油彩之实,或以“留白造境”代焦点叙事,将文人画的“书写性”升华为写意油画的核心语法,从而在形式上打通“似与不似”(齐白石语)的美学尺度,在精神上接续“立万象于胸怀”(姚最语)的东方创作艺术观,为新时代中国艺术的开拓创新提供新思路并带来某种可能性。
在笔者看来,徐里艺术价值的核心,正在于通晓如何根植本土、贯通中西的“双向突围”。从出现在迪拜世博园如“云系列”中的《云崖飞瀑》《云水禅心》《云起山空》《云水绕山腰》《向云端》及《静谧》《家园》《听风》《圣山》《黄山绿峰》《流光幻境》等近期画作,看得出,他并未在西方油画的强势语言面前迷失自我,亦未固守传统水墨的藩篱。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加壮阔的道路——让油彩承载东方哲思,让水墨精神在布面上焕发生机。徐里敏锐地捕捉到二者在精神层面上的某种共通性,即对世界本质的探求与表达的热望。他大胆剥离了油画传统中过度依赖的写实性与光影叙事,转而注入中国画的核心基因:以线立骨、以墨分五色、以空白造境、以书法性笔意传神。其笔下的山光水色、云烟风物,既见油彩的厚重斑斓,又透出水墨的空灵氤氲与书写的飞动气韵。如此深层次的融合,让他笔端生辉的图景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与表现力,内里却跃动着古老东方美学的魂魄。观其作品,扑面而来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磅礴呼吸。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清醒抉择,毋宁说是对“东西古今”这一宏大命题的独特回应。可以肯定,徐里先生的这种“探险式”实践,超越了单纯技法的嫁接,直指两种伟大艺术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核,既有西方油画对自然物质性的深刻凝视,又有东方水墨对宇宙生命律动的诗意感悟。
打开徐里的艺术生涯,堪称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同频共振。他以“守正创新”为圭臬,在油画与国画的双向突围中开辟出新径;以“文化自觉”为底色,在全球化浪潮中树立起鲜明的中国坐标。其作品既是个体生命经验的诗意凝结,更是民族艺术精神的生动显影。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当人工智能技术冲击艺术创作之时,徐里坚持的“偶然性”与“情感温度”,恰恰揭示了艺术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因为在算法的精确与效率之外,人类仍需以笔墨追问存在的意义,用色彩铭刻灵魂的颤音。这种坚守,使得徐里的艺术不仅属于当下,同时指向未来艺术发展的某种可能,并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张力中,重新确证艺术的本质价值。
徐里强大的学术背景与社会影响力,为其绘画作品的价值提供了坚实支撑。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核心人物、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与评委会主任,他身处中国美术生态的顶层,其艺术观点与实践方向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具有风向标意义。同时,他作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兼博士生导师的身份,意味着其艺术理念与技法体系正在被系统研究和传承,确保了其艺术生命的延续性。这种官方与学术体系的双重高度认可,极大地提升了其作品在收藏体系中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从市场表现来看,徐里作品已进入高端、稳定的流通渠道。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和权力象征机构永久收藏陈列,这不仅代表了国家层面对其艺术成就的至高肯定,也意味着其作品已进入国家文化宝藏序列,具有极高的文化象征价值。其作品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从另一层面赋予其作品独一无二的政治文化附加值,使其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艺术名片。这种“国家收藏”与“国礼”属性,为其作品构筑了极高的价值壁垒,是市场信心的重要保障。
徐里作品的市场稀缺性亦十分显著。艺术家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决定了其高质量作品的产出并非海量。而顶级机构的大规模收藏,进一步减少了市场流通的精品数量。物以稀为贵,稀缺性是艺术品价值长期看涨的关键要素之一。徐里画作在国内外重要拍卖会上的稳健表现,以及被海内外实力藏家持续关注与收藏的事实,充分印证了市场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及未来潜力的坚定预期。徐里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所承载的多重价值,已经并将持续吸引着寻求文化深度、艺术高度与价值稳定性的顶级藏家的目光。
徐里艺术的巨大能量,并未囿于画室与美术馆的方寸之间,而是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璀璨名片,在世界艺术版图上激起层层涟漪。他的国际影响力,绝非偶然的昙花一现,而是其艺术内在普世价值与主动文化担当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其画作所蕴含的“普世美感与深邃哲思”,是其跨越文化藩篱、赢得广泛国际共鸣的深层密码。他笔下的山川大河、人文意象,虽根植于中国土壤,但其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深沉叩问与诗意表达,却直指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终极关怀。这种超越地域文化差异的普世性审美体验和精神内核,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共振点,感受到那份直抵心灵的东方哲思之美。无论是维也纳的艺术爱好者,还是纽约的收藏家,抑或是迪拜的普通观众,都能在徐里厚重而灵动的色彩、磅礴而精微的构图中,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这种基于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的普世价值,是其艺术赢得世界尊重的根本。
徐里作为“文化使者”的主动作为,极大地拓展了其艺术的国际影响广度与深度。他先后率团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举办画展,足迹遍及奥地利、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东南亚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这种高频率、广覆盖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播行为。他通过个人展览、学术讲座、文化交流项目等多种形式,系统性地向世界推介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成果,特别是他所倡导和实践的“写意油画”理念。近期在迪拜世博园中国馆的油画艺术展,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中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关键时期,其举办地点的象征意义(世博园展示全球文明对话平台,中国馆代表国家形象窗口)与举办时机的高度契合,使得展览本身成为一次极具分量的国家文化外宣事件,获得了海内外各界热切关注。这种在关键国际舞台上的精彩亮相,一方面提升了其个人艺术的国际能见度,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话语权。
国际主流艺术界对徐里的高度认可,是其影响力富有权威性的“背书”。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授予其“荣誉院士”称号,这是俄罗斯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为其颁发代表极高成就的“苏里科夫金质奖章”;比利时授予其“东方文化骑士勋章”。这些沉甸甸的国际奖项,并非浮泛的客套,而是西方主流艺术机构对其艺术成就、艺术理念创新性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它们标志着徐里的艺术探索和成就,不仅在中国语境中卓然成家,而且成功嵌入并获得了西方艺术价值体系的严格审视与由衷敬意。这种来自艺术源流地的专业认可,为其国际声誉构筑了坚不可摧的生命基石。
徐里的国际影响,实质上是一种“双向突围”战略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精彩呈现。他带上经过创造性转化、熔铸了东方智慧的油画新语言走出国门,主动参与世界艺术对话,成功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并非对西方的简单模仿或追随,而是具有独立精神与美学价值的创造性力量。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有力地参与并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全球价值体系中的“突围”,即从被凝视的“他者”,逐渐转变为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乃至价值标准的贡献者。他的成功经验同样见证和表明:真正的文化自信,建立于如切如磋的开放交流中;真正的国际影响,源自于如琢如磨的独特创造。
徐里先生的艺术之旅,可谓是一场跨越文化疆域、沟通东西心灵的深刻对话。他于画布之上,以非凡的智慧与胆魄,将西方油画的厚重肌理与东方水墨的灵性魂魄熔铸一炉。其笔下所呈现的,既非简单的技法嫁接,亦非表面的符号挪移,而是在深刻理解两种伟大传统精髓之后,于精神层面所完成的创造性升华与再生——一种真正植根于本土文化沃野、又饱含时代精神与人类共感的视觉诗篇。同时,在中西文化艺术空间架起七彩的桥梁。作为一个特殊的个案,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前行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二是,在文化价值的建构上,如何扎根本土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文化艺术本身是一条苦旅。徐里先生始终将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厚底蕴作为艺术航程的罗盘扬帆前行。其作品所展现的山川风骨、生命感怀、宇宙哲思,无不深深烙印着中国文脉的基因密码。然而,这种“本土性”绝非封闭自守,而是以开放自信的姿态,主动与全球艺术语境展开深层次对话。他以普世性的视觉力量与深刻的人文关怀,驱使作品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空间,因而赢得了海内外同行和观者的广泛共鸣与喝彩,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杰出艺术使者。
徐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美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委会主任,中国文联、财政部、文旅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宣部、财政部、中国文联、文旅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创作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第十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入选中国油画50家,2011年入选“艺术之巅”——中国油画2010年度十大人物,2012年被授予乌克兰大使奖,2013年被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授予“杰出艺术成就奖”,2015年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16年获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苏里科夫金质奖章,2017年被授予比利时东方文化骑士勋章,2019年被吉尔吉斯斯坦授予杰出文化人物奖章。2017年在意大利出版发行《徐里油画集》,2019年油画作品《对话》被收藏并陈列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